型号不同:有TEC和TES两个系列的产品(TEC1-1270TEC1-1270TES1-12705)。
通常表示由 127对热电偶 组成,最大工作电流为 5A。两者的热电偶对数相同,但最大工作电流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制冷性能和效率。 效率对比 制冷能力 12706:由于最大工作电流更高(6A),其制冷能力通常比 12705 更强,能够在相同时间内转移更多的热量。
半导体制冷片12706是12伏,6安的212705是12伏,5安的功率不一样,前者的功率比后者功率大12瓦。
Peltier TEC1-12706:这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制冷片型号,适用于小型制冷设备和温度控制应用。 Peltier TEC1-12710:这种型号比TEC1-12706更大,可以提供更大的制冷效果,适用于一些中等规模的制冷设备。 Peltier TEC1-12715:这种型号比前两种更大,制冷效果更强,适用于较大型的制冷设备。
在上面的接头处,电流方向是从N至P,温度下降并且吸热,这就是冷端;而在下面的一个接头处,电流方向是从P至N,温度上升并且放热,因此是热端。
二面都会发热通常是刚开始,一面冷、一面热的,但后来出现二面都热的情况,这是由于散热不好引起的,只要加一个散热片的风扇,及时吹走热量,导冷面就会正常了。
半导体制冷片是通过直流电源驱动电子流,实现热量的转移和温差产生的一种高效冷热源。其工作原理是,电子在P型和N型半导体之间的循环过程中,一边吸收热量,一边释放热量,形成明显的冷热端。冷端与热源相连,如CPU或用于冷饮机和保温箱,而热端则通过散热来维持平衡。这种制冷片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制冷片原理是Peltiereffect(珀尔帖效应),当电流通过热电偶时,其中一个结点散发热而另一个结点吸收热,这个现象由法国物理学家JeanPeltier在1834年发现。半导体致冷器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于1960左右才出现,然而其理论基础Peltiereffect可追溯到19世纪。
在初始使用时,元件可能会出现一面冷、一面热的情况,这是由于散热不足导致的。一旦出现两面都发热的问题,可能是散热问题的表现。解决方法是增加一个散热片的风扇,通过及时吹走产生的热量,可以恢复元件的正常冷却效果。从原理上讲,半导体制冷片基于热电效应。
冷热端分别由两片陶瓷片所构成,冷端要接热源,也就是欲冷却之。在以往致冷器是运用在CPU的,是利用冷端面来冷却CPU,而热端面散出的热量则必需靠风扇来排出。制冷器也应用于做成车用冷/热保温箱,冷的方面可以冷饮机,热的方面可以保温热的东西。
1、当你将两片半导体制冷片叠加时,确实可以实现更佳的冷热面温差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热端散热能力通常是冷端制冷能力的两到五倍。因此,如果使用相同型号的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叠加,可能会因为散热不足而导致设备损坏。
2、两片叠加的确能够增加冷热面温差。不过你得注意,TEC热面散热的热量是冷面的制冷热量的2~5倍,也就是说使用相同型号的TEC一直叠加最终会导致散热不够最后全部烧毁。现在也有很多厂家生产多层TEC的,不过都是冷面的那块最小,热面那块大的金字塔型。
3、可以将水加热至100度。你使用半导体制冷片当热水器时,注意冷端的散热问题,冷端的温度不能降低,这样才会热端的温度才会继续上升,如果冷端的温度下降到一定值,热端的温度就上不去了。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
4、可以并排方式或层叠方式使用。并排方式一般使用同样的TEC,层叠方式致冷时,下层的TEC致冷功率需要是上层TEC致冷功率的3倍以上。
5、一般TEC1-12706的极限电压是15V,正常使用电压是11V,TEC1-12706的最大电流是6A,所以最大消耗功率为72W,但在正常使用中,一般电流在4A左右。
6、半导体制冷片,作为一种高效制冷元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广泛应用于从家用冰箱到工业冷库的各个领域,体积小、制冷快、能耗低,成为制冷领域的一大创新。半导体制冷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P型和N型半导体材料的堆叠形成的。
关于两个制冷片制冷效果不同和制冷片并联与串联的变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制冷片并联与串联的变化、两个制冷片制冷效果不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
上一篇
冬天车载空调制冷效果差
下一篇
空调制冷和制热的功率